星期一, 10月 25, 2004

美日首度證實 月亮潮汐恐引發地震

【大紀元10月24日報導】(據民視報導)地震和月亮到底有沒有關係?這是百年來始終困擾科學家的問題,如今,美日兩國學者,終於聯手證實了這兩者的關係,這項即將發表在一份網路科學期刊的研究,分析了一九七七年到兩千年間、規模在五點五以上的兩千多次地震,結果發現地震發生的時間,與潮汐對斷層面的壓力有很高的關連性。
因為潮汐是月球和太陽的引力作用、引發海水流動,造成地層壓力變化。海平面每上升幾公尺,地震的頻率就明顯改變。這是科學家首度證實,地球的潮汐可能引發地震,對於未來地震的預測,又提供了一絲希望。

10/24/2004 1:26:14 PM

星期一, 10月 18, 2004

地震前耳朵會響 專家:耳石未退化

耳石是魚類的聽覺系統之一,因為水的傳導性比空氣佳,耳石的作用可以讓傳導性直接到魚類的聽覺系統,跟人類的耳膜利用空氣震動的原理不一樣。

====================================
【民視 】 台中縣一名男性,每逢地震前夕,就會出現耳鳴,這回1015大地震又再度印證,這種看似能預知地震的能力,美國稱為「夏綠蒂現象」,不過氣象局表認為,一切還是得經由科學鑑定地震前,李先生的耳朵就哄哄叫,怎麼這麼神奇,專家說,可能是他耳朵裡的耳石,沒退化,具有超導體磁性,一但有地震,就會感應電磁波預測地震的傳說,其實真不少,921地震前,四十幾條鯰魚,集體跳出水池,鬧自殺,幾個小時後,果然天遙地動除了鯰魚還有地震魚,牠們本來住在深海裡,地震前的騷動,會讓他們受不了,浮出水面倒是氣象局最近發現,只要地震,高空電離層的濃度就會有變化,一但成功,地震前三十秒鐘,就能提早發出警訊I

星期四, 10月 07, 2004

300米深度是人體的極限

海洋水深300米左右是人體的極限,超過這個深度人體會被海水的壓力擠壓,就像雞蛋一般破碎。目前的深度紀錄保持人是313米。超過300米的深度,就得出動潛水艇,人體是無法在300多米以上的深度長時間探險。

大深度的潛水屬於技術潛水(Tech diving),潛水者帶四支氣瓶下水,二支探險用,二支上升做安全停留用。或者帶循環水肺(rebreather)下去,根據 Discovery Channel 報導,比帶四支氣瓶下水還省氣。這一集的Discovery 是二名潛水員去深度很深的沈船貨輪探險,由於船隻巨大,不少技術潛水員在船隻內部迷失方向,耗盡氣體,而發生危險。技術潛水是一門專門的學問。



隱形森林:海溫、鹽、氧所造就的隱形森林

【摘要自某社區大學的課堂記錄】

龔教授從海水中鹽和氧的含量情形,談到對微型和超微型浮游生物「隱形森林」的影響,海中這些看不到的浮游植物是基礎生命原量的供應者,是許多生命真正的原動力。海洋中450億噸碳的吸收量約等於陸地森林的總和,沒有浮游植物群,幾乎可以說海洋食物鏈也全沒有了。而鹽和氧又關係著這些浮游植物「隱形森林」的興盛,重要性可想而知。這些微型和超微型浮游生物的研究是海洋生態學近40年來最重大的研究成果。

海水溶氧情形實驗。先上網了解世界海水的溫度,世界海水溫度最高約29度在澳洲北方和菲律賓東方一帶海面。海水溫度越高水中溶氧越少;所以聖嬰現象為何會造成大災害呢?主因是海水溫度昇高,引起海洋生物鏈連鎖反應所導致之災難。

龔教授又緊接著介紹海水鹽含量的測量方法;大家才知道原來世界上最精密之計測海水含鹽度的儀器台灣有四座。是以深層原海水(深度3000M以下之海水)含鹽量34.998‰作為測量海水鹽度之數值基準。這怎麼說呢?就是用預備計測的海水和原海水作測比值,換算之即可得到預備計測的海水之含鹽度。龔教授在實驗講解中,同時上網從國家海洋科學研究中心網站知道台灣東海岸一帶鹽分介於34.5-34.8‰之間,垥鹽份在台灣地區最高;世界的海洋海水鹽度大致介於30.8-37.2‰之間;而同學所準備之海水含鹽度情形協和火力發電廠入水口34.654‰,海科館潮境工作站 33.606‰。

海水是海洋的生命形成,海水的溫度、氧、鹽,影響著海洋氣候的變化,矽藻類的形成繁殖、迴游魚類聚集逐,如果要創造豐富的海洋就得先還給海水一個乾淨的家。而隱藏森林的探測與開發則是未來的海洋牧場。
Link: http://www.bamboo.hc.edu.tw/~sts/course-2003/course/record/record-02-02.html

「九二一大地震」龜山島海底火山甦醒,造就新漁場

日期:1999/11/03
標題:沈睡二百萬年龜山島海底火山甦醒「九二一」大震後地熱活躍

【記者王貴郎基隆報導】

「九二一集集大地震」之後,又傳出宜蘭縣龜山島附近海底火山地熱活躍,經國立海洋大學應用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之後,認為龜山島附近海底所產生的熱氣泡,使新火山出現,而新火山也有二百萬年了,因而地震極為頻繁。不過火山供應的大量熱量和營養鹽,有可能造成北部海域的良好新漁場。 

 海大應用地球物理研究所李昭興,從今年五月至七月搭海研一號和二號研究船,以四個航次到日本沖繩海槽的西南端,對六十八個海底火山進行CTD(即鹽度、溫度、深度)及用五百型測深儀器、地熱、海底撈集海水及火山標本的工作,總共發現八個屬於相當活躍型的熱液循環火山。而本省的龜山島地層為沖繩海槽的弧後擴張的結果,即地熱擴張形成龜山島附近的淺層活動火山,而此火山已有二百萬年了,雖然沖繩海槽板塊每年平均以七公分向西擠壓,向北沉沒,卻不會有立即危險。 

 該所所長王正松指出,龜山島附近海底二百萬年以來,一直不停釋放能量中,表示地底又有新火山出現,但是所釋放能量中,大部份為礦物質營養鹽,而海底火山和洋流的交互作用,是一個影響黑潮流徑、沿岸生態環境和漁場分佈,為一種很重要的機制,對海洋有益,因為火山口附近有許多海底生物資源,可能造成北部海域的良好新漁場。

 為了深入瞭解龜山島火山地熱活躍,是否有助於新漁場的形成,海大漁業科學系相關科系教授也將搭船實地研究,以便日後提供學術和漁業界參考應用。
Link: http://db1.sinica.edu.tw/~textdb/test/921eq/txt/C0010/5138.txt

龜山島海底噴泉特產硫磺石淺綠略帶金黃色遇火燃燒惹人憐

日期:19991022
標題:龜山島海底噴泉特產硫磺石淺綠略帶金黃色遇火燃燒惹人憐

【記者陳木隆頭城報導】
 山島的龜首海底噴泉赫赫有名,潛水專家朱永盛在九二一大地震之後,再度潛入海中觀察噴泉現象和海底生態,並未發現有何異象,但帶回數粒結晶狀的圓形﹁硫磺石﹂,頭城區漁會總幹事鄭讚福特別要了二顆該類奇石,如獲至寶般地妥為珍藏存放,愛護有加。

 在九二一集集大地震之後,曾有學者發表龜山島活火山的岩漿可能有異常的活動,引起高度的關注。但時常潛入龜首海域,觀察海底噴泉現象的朱永盛教練,於該次強震後的三、四天再度入海觀察,並未發現有何異常現象。

 朱永盛表示,龜首海底噴泉較大規模者,約有八到九處,大約位處於四十公尺深的地方,噴泉最高者約達二十公尺,所噴出的硫磺漿,PH值為二,屬於高熱的強酸,但遇到海水冷卻之後,就沈積在噴泉口的週圍,大小不一,有些經過海流長期衝滾之後,呈現圓形狀。經他觀察,強震後的噴泉現象,並未發生變化,附近的魚類和仰賴硫磺為食的螃蟹也和平常一樣的活動覓食。

 朱教練表示,結晶狀的圓形﹁硫磺石﹂,遇火就會燃燒,他特地帶回數粒,以便做進一步的觀察研究。鄭總幹事獲悉後向他要了兩顆,一顆如拳頭大小,狀似棒球,另一顆如同人頭大小,均呈淺綠略帶金黃色,雖然散發出濃濃的硫磺味,但美感獨具,相當惹人喜愛。

 鄭總幹事特別請人打造奇木石座,以便珍藏這兩顆來自龜山島海底的硫磺奇石,奇木配奇石,相互輝映,令人百看不厭,更令鄭總幹事愛不釋手。
Link: http://db1.sinica.edu.tw/~textdb/test/921eq/txt/C0009/4357.txt

海洋不再是二氧化碳的好去處?!

研究發現海洋吸收掉工業時代排放出其中一半的二氧化碳,可是酸化的海洋卻可能危害著海洋生物,而且海洋吸收二氧化碳的能力也已經大不如前了。

大氣中的二氧化碳濃度從1800年的280 ppm上升到今天的380 ppm,如果沒有海洋相助,今天的數字將會是435 ppm,海洋已吸收掉1千3百億噸的二氧化碳。讓海洋吸收掉大氣二氧化碳的功臣,是行光合作的小浮游生物,它們有些會建造出碳酸鈣的外殼,把碳牢牢固定著。這些浮游生物掛了後會沉到深海永不見光日處,把碳帶離碳循環。

不過為了探究海洋究竟還能不能吸收再多的二氧化碳,美國西雅圖太平洋海洋環境實驗室的海洋學家Richard Feely等人花了十年建構出了世界性的海洋碳化學地圖。他們利用化石的同位素得到工業化前的海洋碳化學情況並且加以比較。結果他們發現如果二氧化碳按照政府間氣候變遷特別委員會(IPCC)所預測的程度上升,則海洋表面海水會酸到能夠讓浮游生物、雙貝類和珊瑚的生長速率打個八折至五折。

在另一個相關的研究中,美國國家海洋及大氣總署的海洋學家Chris Sabine等人,他們乘著船在近1萬個地點取樣,測量了海洋的溫度和鹽度以及各種養份、碳、氧和氟氯化碳(CFCs)等的濃度。他們發現海洋已吸收掉48%工業活動排放出的二氧化碳。不過溶解在水中的二氧化碳形成的碳酸,會溶解海洋生物的外殼和骨骼。他們在一次舀到的蝸牛Clio pyramidata因為曾經暴露在1000 ppm的二氧化碳濃度下,所以已經失去長殼子的能力了。

加州勞倫斯利弗摩爾國家實驗室的化學海洋學家Ken Caldeira表示,把二氧化碳往海洋中丟固然是解決全球暖化的方法,不過付出的代價卻是海洋生物的前途。

原學術論文:Feely, R. A. et al. (2004). Impact of anthropogenic CO2 on the CaCO3 system in the oceans. Science 305: 362-367.Sabine, C. L. et al. (2004). The oceanic sink for anthropogenic CO2. Science 305: 367-371.
Link: http://stdb.org/pnn/default.asp?news_id=1327

颱風大部份都在關島附近海域形成

超級颱風曾狂掃關島 災情宛如恐怖活動
【TVBS新聞 楊樺】
受到地理位置的影響,颱風大部份都在關島附近海域形成,關島民眾已經習以為常,但是2年前的一個超級颱風,以時速將300多公里的強風狂掃關島,重創當地經濟,最後靠著像台灣一樣重建家園的精神,關島一步一步重新站起來。

龜山島介紹

剪貼文章:

龜山島,現在被列為軍事管制區,成為可望而不可及的宜蘭地標,直到前年開放觀光(觀光局東北角國家風景區管理處主辦,在網路查尋到目前,前往龜山島船隻主要以頭城附近的烏石漁港為登船點,有多種行程與票價,例如只有行船繞島一圈收費600元、繞島及登島收費800元、賞鯨及繞島收費1200元、全套賞鯨、繞島與登島,收費1600元,本島開放時間為每年三月一日至十月三十一日之每日上午九時至下午四時。但每年六、七、八月份,得配合暑期日落時間延長一小時。本島開放時間內,週一開放供學校、學術單位辦理戶外自然教學或生態研習,週二至週日對一般民眾開放。每日登島總人數以350名額為原則,惟至多得增加50名額。此外,另有由台北縣經藍色公路、或由南方澳漁港直接登船的行程。相關船舶資訊、旅程建議、登島申請等等,都可在東北角家風景區管理處http://www.necoast-nsa.gov.tw找到資料。),我們才有機會親近它,島上火山活動頻繁,處處可見火山地形及硫磺噴氣孔,海面上更可看到火山湧動的證據。

龜山島地形上可分為龜首、龜甲(海拔401公尺,有著「一等三角點」之稱),東煥大哥說這是代表視野無阻礙,和龜尾等三個部分,主要是由安山岩質之熔岩流和火山碎屑岩互層所構成的火山島,據東煥大哥所敘述其龜山島、基隆嶼、三雕角、花瓶嶼、棉花嶼和釣魚臺是為一系列的火山島,而龜山目前還是為一座活火山,未來再噴發的可能性很大,龜山位於宜蘭縣東北方約12海哩,面積約2.9平方公里,其為蘭陽平原的守護精靈及地標,有著關於龜山島的一些活靈活現的諺語,例如:「神龜戴帽」、「神龜擺尾」,前者代表只要看到龜甲上有雲籠罩著,表示就快要下雨了,後者因龜尾屬於礫灘所形成,所以因季風之影響,而方向會加以改變,而形成了擺尾之自然現象產生,這些種種的自然景觀真是讓人驚嘆不已。

東煥大哥舉例說到,龜山啊!在未被列為軍事管制區前,宜蘭縣漁民的生活和龜山島也有密不可分的關係,但也因這個關係,而成為龜山這個地名的由來之一,而從台灣本島遠眺龜山,外形像一隻浮出水面喘息的海龜,這為第二命名之由來。

龜山島海域位於大陸棚、大陸斜坡,當黑潮流經時,會使得深海營養鹽類湧升上來,形成海洋生物相豐富的地方,例如:小卷、赤棕、馬頭魚、蝦、蟹等高經濟性海產類,也由於長年管制封閉,使得島上生態相當完整且獨特,島上有著當初最原始型態的吳郭魚,而周圍海域部分,更有著許多長達2公尺的炫麗海蛇。

龜山,有一隻鸕鶿又名水老鴉,因折翼而飛不回去,待在島上約有7、8年的時間,東煥大哥說當時發生了什麼事情已不可考了,只知島上的阿兵哥們稱牠為「士官長」,聽起來還蠻有威嚴的感覺,別小看牠唷!牠可是捕魚高手,曾有漁民要鸕鶿捕魚前會先讓牠們空著肚子,在頸部套一橡皮圈環,這樣所捕獲到的魚才不會被鸕鶿吞進肚子裡,收成時,讓牠們把魚兒吐出(頸間用力推擠),並餵食小蝦做為犒賞,漁民豐收,而鸕鶿也飽食美味佳餚,不知這算不算是一舉兩得呢?傷了翅膀,不能高飛,只能靜悄悄地等待同伴一年又一年的到來,每年士官長都會等著同伴的來訪,與同伴在水面奔馳,我想這是士官長最開心的時刻吧!

----------------------------------------------------
【PCHOME廣告剪貼的內容】

龜山島屹立在太平洋,為宜蘭縣天然地標,位於台灣東北角近海約10公里的海面上,島嶼面積計2.80平方公里,東西長3.3公里,南北長約1.7公里,海岸線總長約10公里,因外貌酷似浮龜而得名,為目前台灣唯一確定的活火山。 宜蘭縣內只要無山丘阻擋之處都可以看到龜山島,全台灣最為特殊醒目的地標之一,龜山島海域為台灣三大漁場之一,是鯨、豚迴遊必經之路。放眼世界各地,人類與海豚的接觸幾乎僅止於在「海洋公園」生於台灣島的我們,何其有幸,不僅如此,龜山島還被視為蘭陽平原的守護神,是宜蘭縣民共同信仰圖騰。龜山島賞鯨不但能欣賞到鯨豚在海中跳躍的壯觀奇景,更能邊欣賞整座龜山島的美麗佳景! 而龜山島也不負眾望的在民國89年8月1日正式開放民眾登島,交通部觀光局東北角海岸風景管理處,為保護龜山島自然生態環境,每日登島總人數以250名為原則,自92年3月起登島總人數增加為每日350名,就讓我們一窺龜山島神秘之面紗吧!!!

----------------------------------------------------
【2004.08.07~8 龜山島的潛水消息】

之前傳出龜首位置的山頭崩落,沒想到這次去潛水,謝俊義教練說,崩落的位置剛好壓住底下的海底溫泉噴口,柱狀的噴口只剩一柱在噴。原預計第二天要去龜山島,也因風浪太大沒去成。原想去龜山島潛水再探美景也就無法成真,不過蘇澳港外頭三仙台前的蓮花礁(釣魚人稱之為八米礁)也滿不錯的。成片的軟珊瑚,還有類似小峽谷的洞口,也算是滿漂亮的。



Link: http://www.bamboo.hc.edu.tw/~sts/course-2003/course/record/record-02-04.html

屏東海生館又有新嬌客花園鰻

屏東海生館又有新嬌客花園鰻加入,不過由於長相怪異,有些遊客說是海蛇,有人說是海蚯蚓。

參觀屏東海生館的遊客看見一隻隻直挺挺立在在水族箱裡的生物時都不知到牠到底是什麼,這些生物看起來像植物,不過卻又長了一雙眼睛,因此有些遊客認為是海蛇,又有一說是海草。遊客的眾說紛紜讓海生館負責的專員非常佩服民眾的想像力。

海生館專員表示,這是海生館新進的嬌客,是鰻魚的一種,因為遠遠望去像是花園裡的草,所以俗稱花園鰻。膽小的花園鰻平常就愛把自己長長的身子倒插在沙子裡,遇到風吹草動就往沙裡鑽。不過幸運的遊客仍有機會一睹花園鰻全身的模樣。(民視新聞洪明生東報導)

PS: 園鰻的原生環境為沙地海床,水質乾淨的地方。容易受驚嚇,所以如果想拍攝牠們並不太容易達成,因為換氣的聲音就會把牠們都嚇著,縮到自己的洞裡。而且園鰻不太容易被發現,不過一旦被發現,通常可以一再的到原處去看牠們。

何謂瘋狗浪?

A1: 瘋狗浪在波浪學理上,並無此專門術語,只是民間之俗稱,而且其說法或定義並不明確,比較通俗說法是:凡在海邊釣魚客、戲水民眾...等,常被突發性的猛浪襲擊,令人防不勝防,就如同瘋狗一般亂咬人。

台灣地區瘋狗浪造成事件發生以戲水與磯釣為主,約佔79%;而月份之分布以每年5~6月及10月至翌年1月為多;地點則以基隆、宜蘭、高雄、屏東等地之機率最大。但並不表示其他工作性質、月份及地點不會發生,只是過去事件之產生,甚少報導。

瘋狗浪宜稱突來之巨浪,其產生原因,海底地形可能是主要之因素,再配合海面自然現象共同產生。
成因一,係外海風浪及湧浪,移動到岸邊時,會與某地海邊海水由於海底地形形成區域近岸浪,產生共振現象產生巨浪。成因二,係外海長浪在變淺之大陸棚上,由於相位速度變慢,波峰受波浪擠壓而變高,而當波的振幅變大後,非線性所持有的陡峭化特性,會使得波峰高漲,衝到岸邊形成。成因三,係外海長浪傳到近岸時,若逢近岸海流變化,常會形成大湧,並快速向岸邊推進而與某地近岸浪作用,在磯岩或防波堤產生巨浪。
【資料來源:中央氣象局】Link: http://mmc.cwb.gov.tw/qa/mmc-ans.htm#f2

環署海水浴場水質檢測 福隆崎頂不符標準

【中央社記者陳鈞凱台北二十日電】

行政院環境保護署公布今年夏日以來第八次近岸休憩海域水質監測結果,新金山、西子灣、旗津、杉原及墾丁跳石海域屬「良級」;馬沙溝海水浴場為「尚可」;福隆與崎頂海水浴場則不符合標準,為不適宜游泳區域。

環保署表示,近岸休憩海域水質的檢測是以適合游泳的甲類海域水質標準,即大腸桿菌群菌落數需在 1000CFU/100mL以下為判定依據,符合標準後,再以耐鹽性高的腸球菌群菌落數為指標,區分為「優、良、普通、尚可」四個等級。

此次採樣日期為九月十二日至十三日,期間受強烈西南氣流影響,各地多為陰雨天氣,部分海水浴場更因受大雨沖刷影響,導致水質明顯變濁。環保署指出,由於豪大雨期間,陸地上的污染物會隨著大雨沖刷排入海域,進而影響近岸海域水質,導致此次監測結果顯示各地水質普遍較差,因此提醒民眾,有意前往海水浴場戲水時,除需特別注意安全外,也要留意個人衛生及水質狀況,尤其應避免在大雨過後前往海邊游泳。

環保署表示,將持續監測近岸休憩海域水質至九月底,並定期公布監測結果資料,提供民眾出外休憩、娛樂的參考,有需要的民眾可上環保署網頁查詢,網址為 : http://www.epa.gov.tw/monitoring/m_water/Main.htm
930920

中國三峽大壩藏危害 改變水汽分佈帶

【TVBS新聞 】 預計在2112年可以全面完工的三峽大壩,被中國當局視為是全世界最大的水利工程,並且兼具蓄水、發電等多功能。但是國際環保組織則認為三峽大壩已經破壞了長江流域的自然生態,不但如此,氣象專家更認為三峽大壩也改變了水汽分佈帶,連帶地也影響颱風行徑方向。

三峽大壩被中國當局視為是20世紀末最艱鉅的一項水利建設,就在去年8月完成第二期工程之後,距離全面竣工還有8年時間。

雖然中國當局認為興建三峽大壩有其必要性,但是國際環保組織卻認為興建三峽大壩已經破壞了長江流域的生態,不但如此連亞洲的天氣型態也受到影響。

氣象博士沈畦:「自從三峽水庫完工之後,整個雲帶往北移,到達大陸的邊緣,這個邊緣影響所及的時候,我們的雨水帶變得很貼近台灣,颱風通常生成的位置都在赤道,我們簡稱IDCG,這雲帶裡頭是颱風生成的位置,當它生成的位置在颱風跟梅雨季節開始,梅雨季的尾巴的時候,這兩個雲帶可以結合,因為水汽帶的分布,所以今年颱風都在台灣東邊海上形成,形成之後順這這個水汽帶,就往台灣這邊走,這個時候如果大陸上有鋒面出來,或者高壓出來的時候,颱風就會轉向,轉向的時候因為它們大陸高壓或鋒面出來,太平洋高壓會東退,所以颱風就會轉向都到日本去。」

沈畦博士以他的專業解釋了為什麼今年台灣和日本不斷受到颱風侵襲,而且降雨量也比往年要高出許多,也讓颱風來襲時所造成的災情更加嚴重。

潛水要注意減壓 以免罹患潛水夫病

醫藥新聞>> 潛水要注意減壓 以免罹患潛水夫病

屏東人愛醫院提醒民眾,潛入海裡一定要依深度做減壓,否則易得潛水夫病,一般潛入六公尺海裡就必須小心防患,一旦出現皮膚搔癢、關節酸痛,就可能是潛水夫病作祟,應該及時就醫治療。屏東人愛醫院表示,潛水夫病好發於漁民、海軍、及捷運施工人員。這些人潛入海底或是密閉地底下,一定要注意減壓的過程,如果一時興起或是大意,很容易造成血管酸塞,輕者引起關節疼痛、皮膚搔癢;嚴重者缺氧中風、無法站立、甚至死亡。

因此,民眾如果要從事深潛活動,除了要訓練有素以外,配備一定要足夠。如果因為不慎罹患潛水夫病,應該及時就醫。而目前醫學上利用高壓氧治療潛水夫症,可獲得很好的效果。 資料提供:OHAYO特派記者

side note:這時候就看得出來「潛水電腦表」的重要性,游走於每個不同深度層次的最大停留上限值,電腦表都會提醒潛水員注意時間,超過就得做足夠的五公尺安全停留。快樂潛水,平安回家。

教練跟新手潛水員一起潛水,行動前,得複習動作及緊急處理方式,免得行進中,漂浮到水面去了。

基隆海域休閒與近岸流之關係

【剪貼文章】
基隆海域休閒與近岸流之關係,這一堂課主題,介紹沿海近岸流,其先了解它的特性,再來對戲水者的危險性,做個說明(如何防患與處理方法)。基隆海域的近岸流,應該從鼻頭角至野柳岬之間。地形包含了有沙灘、礁岸、內灣、突岬、海檻,文魁大哥將這些地形與海流關係,做了一個非常可愛的比喻,就有如洗衣機般的左搓右揉上沖下洗,非常熱鬧也相當可怕,有時會受騙發生意外。

一般而言,在海邊戲水,開始漲潮時比開始退潮時安全。在文魁大哥的講義中有提述到,當波浪撲向海岸時,除非波峰線完全與海岸平行,否則就會產生沿岸流。沿岸流主要係侷限於激浪帶以內,在激浪帶內,亂流運動強烈,海底沉積物容易被攪起,因此水色混濁,救生員冒然入水救溺是非常危險。在此,文魁大哥問了同學一個問題,當人被大浪捲入海時,其在水中看到的水色是呈何種顏色?有人說白色,也有人說黑色,當文魁大哥再將題目清楚敘述一遍時,同學大伙一口同聲的說是黑色,文魁大哥說這是因為亂流影響光線折射而呈現出黑色狀態。而當沿岸流匯合時,海水將形成離岸運動流向外海,這種離岸海流速度很快(可高達二節)流幅狹窄(在其頸部往往僅10至100呎寬),其流速分佈呈現蕈狀,海洋工程上稱為裂流,亦有人稱為離岸激流(Rip tide),這又是另一個屬於海濱戲水者慘遭滅頂溺斃的來源之一,這是因為游泳者在陷入離岸流動之裂流時往往會十分恐慌,雖然拼命向岸游卻又無前進,最後精疲力竭下往往無法再留意到波浪來襲,一不小心便可能嗆水而慘遭滅頂,文魁大哥之建議,身心盡量放鬆勿緊張、恐慌,隨著浪而漂流,會有生存之機會。

文魁大哥說,當人在海水中為了求生存,人的身體有三個地方是很重要的,一為頸部,二為腋下,這二個部位是最容易失溫的地方,其次為太陽穴,當人在海中一失溫那就危險了,文魁大哥以肢體語言動作,建議將身體屈成像蝦的形狀,呈半月形,右手掌緊貼左邊頸部,左手掌緊貼右邊頸部,為交叉形狀,而使得腋下部位,也緊閉,這樣狀態下比較不容易造成失溫,文魁大哥說失溫分成三種,一、體溫若達35~36℃,為低度失溫(產生身體發冷、顫抖、心跳加速、尿意、手部動作輕微失調現象),二、體溫達32.2~35℃,為中度失溫(產生肌肉不協調、步代蹣跚、顫抖減慢、無知覺(昏睡)、神智不清、言語含糊現象),三、體溫達29.4℃下,為極度失溫(產生肌肉僵硬、無法動彈(心跳慢,呼吸短促)、血壓降低、瞳孔放大、呈現死亡)。所以人處於危險環境當中,意識越是要清楚,別慌,這樣才是維持生命的最佳狀況。另外韓台魯同學補充了一個對於失溫的解決之道,一種植物叫「松欏」,它可以抵擋失溫,是很受用的。

文魁大哥提醒另一件事,若泳游技術不是很佳的人,游泳潛水時千萬不要太靠近暗礁處和消波塊,尤其是消波塊區域,若因潮水之影響而被吸入卡在交錯的消波塊中,會使得生命受到威脅,而產生不必要的危險,切記!切記!

在講解的課程快結速時,文魁大哥舉了個有趣的例子,如何看海現在是屬於漲潮還是退潮呢?對了,那就是看垃圾的流向,同學們都笑了一下,我覺得諷刺的是這應該算得上是台灣才會有的自然景觀現象吧!

魚鰭刺身 感染海洋弧菌 魚販喪生

嘉義市永和市場魚販賴董換上月下旬為顧客處理魚體時,不慎被魚鰭刺傷右大腿,因感染海洋弧菌,造成敗血症,前天不治。嘉義基督教醫院內科部主任許國忠指出,由於海洋弧菌不易診斷出來,容易延誤就醫,死亡率超過五成。

警方調查,在市場賣魚的賴董換(女、五十七歲)上月廿三日下午二時為顧客處理魚體時,右大腿被魚鰭刺傷,當時感覺頭暈、惡心,身體不適,家人將她送往天主教聖馬爾定醫院掛急診,因惡化成壞死性筋膜炎,組織嚴重壞死,當天轉送台中榮總,延至前天不治。檢警昨天驗屍,確定死因是感染海洋弧菌,導致敗血性休克死亡。

曾任嘉基感染科主任的內科部主任許國忠醫師說,海洋弧菌是普遍生存在海洋中的一種菌,在熱帶及亞熱帶海洋地區最常見,和霍亂弧菌屬同一類病菌,每年八至十月是這種病例的好發期。

許國忠表示,感染海洋弧菌有兩種途徑,一是生食,如生魚片或生蠔等含有海洋弧菌的海鮮,二是由皮膚傷口感染,門診中就見過釣客不慎割傷皮膚,或腳部有傷口在沙灘漫步,導致海洋弧菌趁虛而入的病例。一般而言,海洋弧菌易侵襲免疫力差、肝硬化、酒精性肝炎、糖尿病及腎衰竭等患者;至於常吃類固醇藥物的病人也是容易感染的族群。

若是生食感染,潛伏期約十二小時至四天,會有腹痛、惡心、嘔吐、腹瀉及發燒等症狀,再伴隨下肢皮膚疼痛,接著出現紅腫、全是血水的水泡和潰爛,然後休克;由於病發快速,加上不易診斷,致命的機率高達百分之五十五至五十七。如果由傷口侵入,十二小時內皮膚就會有紅腫及水泡,細菌破壞肌肉組織,最後成為壞死性筋膜炎,醫師必須將潰爛處挖掉,甚至切除、截肢。

許國忠強調,殺死海洋弧菌的不二法門就是熟食,因海洋弧菌和霍亂弧菌一樣,在高溫下難以存活;海邊戲水時,身上若有傷口要特別注意,避免海洋弧菌入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