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三, 12月 29, 2004

突如其來的巨浪:海嘯

tsunami的日文漢字是 「津波」
=============================
海嘯
tsunami

亦稱地震波(seismic sea wave)或潮波(tidal wave)。破壞性的海浪,通常由芮氏規模6.5級以上的海底地震引起。水下或沿海山崩或火山爆發也可能引起海嘯。通常用海潮來指這種海嘯,但這是一種誤稱,因為這樣的海浪同潮水沒有關係。最大的海嘯可能是發生在1703年的日本粟津海嘯,有十萬多人遇難。最壯觀的水下火山噴發在1883年淹沒了印尼的喀拉喀托島,並掀起了30公尺高的海浪,有36,000多人遇難。

※摘自【大英簡明百科】

星期二, 12月 28, 2004

圖片報導:大地震後海嘯波及範圍

圖片
-----------------------
【大紀元12月27日訊】2004年12月27日,一場強度約為裡氏9.0級的強烈地震在東南亞地區引起巨大的海嘯,造成超過一萬人喪生。美國國家海洋和大氣局提供的這張照片顯示了海地地震引發的海嘯所波及的範圍。

科學家揭開鯨魚「自殺」之迷

----------------------------------------
【大紀元12月28日訊】鯨魚和海豚為何會集體「自殺」長期以來一直是科學家無法解開的迷。然而,最近美國的科學家研究發現,鯨魚擱淺致死的原因可能是由於它們浮上海面的過程過快造成的。
據最新一期美國《科學》雜誌報導,美國伍茲霍爾海洋研究所的科學家最近在研究擱淺致死的抹香鯨的骨骼發現,許多抹香鯨骨骼都出現了與潛水員類似的骨頭壞死現象,而且情況非常普遍。

報導說,潛水員在潛水完畢後上浮過快,或在高壓室內工作的人由於減壓不當,會造成殘留在關節或身體組織中的氮氣或氦氣等惰性氣體,無法由血液迴圈送出體外而形成氣泡,造成身體不適或急性障礙。同樣地,如果抹香鯨從3200多米深的地方捕食後突然迅速浮上淺海,它們體液中的氮氣就會湧出形成氣泡。

科學家表示,形成的氣泡如果糾結在組織中壓迫到神經,就會阻塞到毛細血管,導致肌肉缺氧。如果影響到骨骼,骨骼組織就會呈區域性壞死,留下多處小凹洞。科學家在研究110多年來擱淺致死的鯨魚骨骼後也發現小凹洞。

科學家指出,海生哺乳動物其實很脆弱,在海中很容易受到驚嚇。當鯨魚在海中受到海底各種噪音驚嚇時,會由海水深處快速地向淺海上浮,進而導致擱淺死亡。(http://www.dajiyuan.com)

12/28/2004 5:50:19 PM

強震大海嘯 蘇門答臘島位移30公尺


普吉海嘯威力大:普吉島受到南亞大地震海嘯衝擊,一位在當地旅遊的美國旅客拍下受災情況,只見二輛汽車層疊在一起,顯見當時海嘯威力。(照片由美國旅客CHAD提供)//中央社
------------------------------
【大紀元12月28日訊】﹝大紀元許惠安綜合報導﹞印尼強震為史上規模第四大之外,也引發印度洋自從1883年以來首次海嘯。位於英國愛丁堡的英國地質觀測中心地質學家布斯說,26日引發的海嘯捲起10公尺高的大浪,「夾帶數百噸的海水,沒有東西可以承受那樣的壓力。」蘇門答臘島整個島因龐大地殼運動能量位移了30多公尺。

美國南加大的民防工程學家希諾拉基斯說,地震是由於印度洋板塊向北推擠歐亞版塊造成,使得印度洋下方長約945公里的地層錯動,地層活動方式相當接近於美國地質學家預期可能侵襲加州地區的聖安地列斯斷層活動所引發的「大地震」(the Big One)。

強震能量 相當於12000顆原子彈

台灣氣象局地震測報中心指出,印尼強震,釋放的能量相當於12000顆廣島型原子彈。高雄海洋科技大學海洋環境工程系教授張國棟表示,海嘯的平均時速「相當於噴射機」。他說,地球上平均海洋深度為3600公尺,海嘯前進速度以根號GH計算(G為重力加速度,H為水深),平均前進時速為360到500公里,「相當於噴射機速度」。這麼快速的「一大團水」到沿岸時,因為沿岸深度降低,速度會減緩,但後方的速度未減仍不斷湧入,就會形成浪高襲擊沿岸的狀況。

據東森新聞報導,印尼西北部外海規模9.0的海底淺層強震,緊鄰震央的蘇門答臘島整個島往西南位移了100英尺(約30.48公尺),這樣的能量導致大規模海嘯撲向印度洋和安達曼海周邊國家,最遠及南中國海。

位於英國愛丁堡的英國地質觀測中心地質學家布斯說,26日引發的海嘯捲起10公尺高的大浪,「夾帶數百噸的海水,沒有東西可以承受那樣的壓力。」他說,「第一波浪是先遠離岸邊,但是這實際上海嘯來臨的前兆」,海邊的遊客會看到不尋常的退潮現象,「露出先前從未暴露出來的岩石」,這時遊客應該要做的就是立刻往高處跑。

地球自轉 每天多出零點幾秒

規模上修到9的印尼強震,引發巨大海嘯、接連重創斯里蘭卡等8個印度洋國家,造成慘重的災情。台灣國科會地震及斷層研究計畫總召集人王景華表示:印尼外海的大地震可能造成地殼的外型產生變化,未來一定期間內,地球自轉時會出現些微的差距,每天的時間因此會多出零點幾秒。

每隔7年 一次大海嘯

證據顯示,一個1000呎高的大海嘯就曾經因此產生,在未來,這樣的海嘯還會發生在世界上任何地方,甚至不需要地震、火山爆發或是地層滑動,也許一顆來自外太空的隕石也有可能造成海嘯。

專家統計發現,每隔7年,地球上就會出現一次毀滅性的大海嘯。不管是海底地震還是火山爆發,任何使海底突然發生移動的因素,都會造成海水大量移位,當崩裂到達表面,一連串海浪就會濺開,速度高達每小時600哩,當嘯浪逼近陸地,海底升高,能量被壓縮,海浪可以被推高到100多呎,數以萬計的生命可能瞬間就被吞噬。專家表示,它的傷害力絕對比地震比戰爭還要可怕。

海嘯現先兆 10分鐘可逃

楊明暐/綜合報導

印度孟加拉灣海嘯十分罕見,因此這次海嘯發生時,不少當地人還跑到海灘觀賞巨浪,結果被巨浪沖走。還有人是在撿拾被巨浪打上岸的魚時,被隨之而來的巨浪捲走溺斃。

專家指出,海嘯發生時,海岸線會快速移往陸地,意味海嘯即將到來,這時在海邊的人有大約10分鐘時間逃離。即使在聽到隆隆海嘯聲才逃生,也能及時逃命。

然而這次在南亞災區,很多民眾從未見過海嘯。專家指出,若能讓民眾了解海嘯的先兆,應可減少死亡人數,也就不會有那麼多人「枉死」。專家說,海嘯發生時,民眾若站在水深及腰的位置,就很可能會被大浪沖走。

氣象局:100公里地震 3分鐘測報
陳彥伯/台北報導

氣象局地震測報中心主任郭鎧紋上午表示,台灣雖未加入國際海嘯預警系統,但台灣在海嘯、地震預測的技術在國際上,仍處於領先的地位,美國也對台灣的技術予於肯定。他說,發生在1000公里外的地震,美國在15分鐘內就把南亞地震相關資料傳送台灣,而在100公里左右發生的地震,以及時速500公里的海嘯,氣象局在3分鐘內就可完成測報,沿海地區民眾則有9分鐘的時間作因應。


他也強調,氣象局在測報系統上有完整的技術,歡迎各港口、海水浴場管理者能加入氣象局的測報系統,這是免費的服務,只要有地震發生,甚至可能引起海嘯,氣象局會在最短的時間內發送手機簡訊通知。

南亞發生地震引發上萬人的傷亡災情,同屬海島地區的台灣,近來則是檢討聲不斷,擔心未加入國際海嘯預警系統的台灣遇到相同情形,是否也是毫無招架能力。郭鎧紋上午在立法院參加國民黨團所舉行記者會時指出,他不曉得台灣為何沒有加入國際海嘯預警系統,但台灣在相關測報技術上卻是在國際居領先地位。

星期一, 12月 27, 2004

海嘯成因簡介

中央氣象局說台灣東部的太平洋海域因為深廣,海嘯不容易形成。

---------------------------------------

【大紀元12月26日報導】(據明報新聞網報導) 大部分的海嘯是由海底地震所引致,香港因受菲律賓群島及台灣阻隔,大平洋發生的海嘯不能直達香港。
海嘯除了主要是指地震引發的狹義海嘯外,也有因為海上發生低氣壓、颱風以及強烈暴風雨時,所伴生的氣象潮,這也稱為廣義的海嘯。

今次印尼地震引發的海嘯影響鄰近多國,是屬於狹義的海嘯,地震造成傾向滑動斷層,海面因而產生大擾動,發生重力波向四方傳播。

海嘯是由發生地區由內而外,向各個方向移動。其速度視海洋之深度而定。因此,海浪經過不同深度之海底而有加速或減速之情行發生發生。一般情形,在深而廣闊之海洋其移動速度每小時五百至一千公里。相鄰兩浪頭之距離,可遠達五百至六百五十公里。在海灣內,海嘯的浪高可達10至15米,甚至可達50米以上。

世界上有記載的由大地震引起的海嘯﹐80%以上發生在太平洋地區。在環太平洋地震帶的西北太平洋海域﹐更是發生地震海嘯的集中區域。海嘯主要分布在日本太平洋沿岸﹐太平洋的西部﹑南部和西南部﹐夏威夷群島﹐中南美和北美。受海嘯災害最重的是日本﹑智利﹑秘魯﹑夏威夷群島和阿留申群島沿岸。中國是一個多地震國﹐但海嘯卻不多見。在公元前47至公元1918年這近兩千年的時間內,中國沿海有確切記錄的地震海嘯為數很少。


2004/12/16 印度洋大海嘯

【大公網訊】2004-12-27
由強地震引發的印度洋大海嘯26日在短短幾個小時內就演變成一場巨大的人間慘劇。6個國家遭受侵害,更多國家的普通人因此喪生,死亡人數已經過萬。

也許在局勢被平定、傷痛被撫平之前,這樣的問題有些殘酷。但人們遲早會問:這樣的災害難道不能預防嗎?

罕見天災:海浪高達10米

26日由地震引發的大海嘯之所以造成巨大人員傷亡,無疑與以下三點客觀因素密切相關。

首先,就是災害本身規模巨大。26日發生在印尼蘇門答臘島以北海域的地震震級達到了芮氏8.9級,美國地質調查局已經根據震級把此次地震列為有記錄以來的第五大地震。

在這次罕見的巨大地震中斷層移動又導致斷層間產生一個空洞,當海水填充這個空洞便產生巨大的海水波動,於是一場罕見的大海嘯產生了。

根據各國海嘯目擊者的描述,本次海嘯中海浪的高度高達5到10米,海浪衝上海岸很遠。在泰國,逃生者在海岸300米外才找到避難所,而在斯里蘭卡,海水甚至深入內地1000米之遙,在印尼,海嘯退去之後,許多地方還在2、3米深的海水內淹沒了2個小時。

二是災害發生異常突然。在發生地震約半個小時後,以每秒200米速度傳播的海底波動就到達了蘇門答臘島的亞齊省海岸,在大約1個小時後就在泰國南部普吉島登陸,2個半小時後殃及印度和斯里蘭卡,最後甚至衝到東非索馬利亞,造成當地9人死亡。

在目擊者的回憶中,海嘯到來是如此出乎意料。印尼亞齊的漁民正在海灘上做活、泰國普吉的遊客們正在曬日光浴或者等著出海釣魚、印度泰米爾納德幫的孩子們正在沙灘上玩板球,幾層樓高的海水幾乎在瞬間平地而起,逃生已經毫無機會。

三是受災地區人員密集。在印尼、印度和斯里蘭卡,孟加拉灣沿岸城市都居住了大量人口,而在泰國受災的普吉和攀牙,現在正是歐洲遊客到來的旺季。事實上,有報道指出,幸虧海嘯發生在早晨,大多數遊客還在房間裏睡覺,否則死亡人數還可能激增。

疏於防範:印度洋未建預警機制

但是,美國地質調查局資訊中心的專家韋弗利·帕森指出,如果以前在印度洋建立了海嘯預警機制,如果能居安思危給人們提供防護教育,這次災害也許不會奪去這麼多人的生命。

“大多數人(遇難者)都可以被挽救,如果他們(印度洋沿岸國家)有海嘯預警機制或潮汐檢測系統,”帕森說,“我想這對他們來說是個教訓。”

目前,在太平洋沿岸,僅美國就在夏威夷和阿拉斯加建立了兩個海嘯預警中心,由美國地質調查局指揮。但在印度洋沿岸,竟然沒有一個這樣的預警中心。

帕森認為,這顯然是因為印度洋很少出現海嘯,規模如此巨大的海嘯更是鳳毛麟角。這讓印度洋沿岸國家減低了防範意識。同時,政府也沒有給予國民相應的指導。

帕森說,政府應該指導居住在海邊的國民在發生地震後離開海邊。由於地震震中在海底,波動傳遞到海岸一般需要20分鐘到2個小時,如果當地居民組織得力,這段時間足夠人們逃生了。

“居住在日本沿海的人、居住在加利福尼亞沿岸的人都受到相關指導,而這次海嘯侵襲的許多地方法居民根本沒有任何海嘯的知識,”帕森說。

溝通不力:各國資訊互不分享

帕森還指出,由於印度洋沿岸國家沒有預警機制,更造成了這些國家與其他國家在分享相關資訊時渠道不暢。以本次海嘯為例,美國地質調查局在檢測到大地震之後本來試圖通知印度洋沿岸各國準備防海嘯,可是竟然無法找到這些國家溝通的途徑。

“我一直在和我們搞海嘯研究和預警的人說,但是他們竟然與這些國家在海嘯方面沒有任何聯繫,”帕森說,“我們沒人在那邊,我們只能通過媒體知道到底發生了什麼”。

摘自《新民晚報》

星期六, 12月 25, 2004

龜山島海底怪方蟹專吃熱泉噴口浮游生物


中央研究院動物研究所副研究員鄭明修以五年時間,在宜蘭外海龜山島海底富含琉璜的熱泉噴口旁發現為數上千萬的怪方蟹,牠們靠著被噴口煙柱殺死的浮游生物而存活,這項發現被刊登在二十四日發布的NATURE期刊。(圖由鄭明修提供)

龜山島海底怪方蟹專吃熱泉噴口浮游生物

------------------------------
【大紀元12月24日報導】(中央社記者韋樞台北二十四日電)經過五年的研究,中央研究院動物研究所副研究員鄭明修首度解開了一個謎,宜蘭外海龜山島海底富含硫磺的熱泉噴口旁有為數上千萬隻的怪方蟹,牠們靠著被噴口煙柱殺死的浮游生物而存活,這項發現被刊登在最近一期的NATURE期刊。
這些淺海噴口位於龜山島東北方附近海域3公尺到30公尺深,屬於沖繩島弧的一部份,這個不尋常的系統噴口所排放的硫磺煙柱和氣泡的酸度極高,且富含硫磺物質,九個大型噴口在任何時間的出口溫度均在攝氏65度到116度,一般生物難以在這種環境中生存。

鄭明修表示,目前對於動物生活於深海熱泉噴口的生態調查研究非常多,但深度少於200公尺的淺海系統所知有限,相較於深海熱泉噴口附近豐富的生物種類,淺海熱泉噴口的動物歧異度偏低,生態系統也很簡單,目前只有包括怪方蟹在內的兩種短尾亞目螃蟹。

鄭明修指出,過去不清楚怪方蟹的生態,但是他發現怪方蟹會用剛毛的螯指尖端在海床上覓食,但日常食性不清楚,但這些數量層層疊疊,多達千萬隻的 (每平方公尺364隻以上)怪方蟹到底靠什麼維生引起他的好奇。原本以為怪方蟹吃硫磺菌為生,後來發現並非如此。

鄭明修研究團隊幾年來冒著生命危險觀察怪方蟹在水域平靜時,會成群從硫磺礦縫隙中湧出,開始在幾平方公尺範圍的海床上瘋狂進食,而且解剖怪方蟹時,發現內臟充滿了浮游動物,而且從怪方蟹的口器和胃糜更可確認怪方蟹是食腐者。

研究團隊在水域理想的狀態下,觀察到細微顆粒緩緩落在噴口四週,甚至還有魚類的屍塊,再分析海水樣本,則發現高濃度的無機顆粒與死亡或昏迷的浮游動物,當海水較平靜時,硫磺煙柱向上噴發,立刻殺死任何經過的有機體,然後如雪花般的落在海床上,怪方蟹便出動搶食,若海流較強時會帶走浮游生物,怪方蟹只好再回到縫隙內。

這項發現解開了為何怪方蟹可以生活在此一極端有毒的棲地裡,不但沒有天敵,還能維持如此龐大族群的謎。鄭明修說,1975年日本東部的小笠原群島在火山爆發後生成一個新島,日本的研究人員也在當地水深10公尺到70公尺深處發現怪方蟹,不過數量每平方公尺十餘隻;此外在紐西蘭外海的淺海火山也發現過怪方蟹。

未來鄭明修將進一步研究水深30公尺以下的怪方蟹的毒性,以及怪方蟹如何排除體內的硫化物。

12/24/2004 8:06:02 PM

星期五, 12月 24, 2004

中研院領先世界發現「龜山島‧怪方蟹」生存秘密

【中廣新聞網 】 台灣四面環海,到處都有海洋寶藏。中研院最新研究發現,儘管連充滿硫磺熱氣的龜山島附近,都聚集大批﹝怪方蟹﹞,這些怪方蟹依賴每天被燙死的浮游生物而活,不過由於環境太惡劣,目前還沒有發現天敵。台灣並不是世界上唯一出現﹝怪方蟹﹞的地方,但台灣領先世界發表怪方蟹生存秘密。(羅皓恩報導)

﹝怪方蟹﹞這種生存在淺海熱泉噴口、充滿硫磺酸海域的怪螃蟹,1975年在日本被發現以來,他們的生存秘密一直引起不少海洋生物學者的好奇,中研院動物所副研究員鄭明修長期潛水研究,終於在最近解開了這個謎。原來這些螃蟹和一般的螃蟹一樣,並不是吃硫磺長大,而是靠撿食被硫磺毒死的浮游生物而生存。這群棲息在海底三十公尺左右、硫磺堆中的怪方蟹,平常閒閒沒事就疊在一起睡覺,等待每天兩次海流風平浪靜,被海底硫磺噴泉毒死、從天而降如同雪片般的浮游生物屍體落下,再整批出來搶食,中研院長李遠哲形容這些海底密密麻麻的怪方蟹,真是非常懶惰。

根據研究,台灣龜山島附近海域怪方蟹密度相當高,每平方公尺就聚集365隻怪方蟹,由於海域非常酸、溫度也很高,除了怪方蟹,目前沒有發現其他生物,自然也沒有天敵。至於這種螃蟹能不能吃呢?研究人員說,到這個水域潛水回來,三天身上都是硫磺,如果不怕硫磺的毒,那就吃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