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五, 1月 14, 2005

溫室效應

‧ 【中國觀點】

溫室效應

【摘 自】中國大百科全書
【漢語拼音】wenshi xiaoying
【中文詞條】溫室效應
【外文詞條】greenhouse effect
【作  者】毛節泰

知識分類:分類檢索/天文學/天文學/太陽系/行星/金星/溫室效應


大氣對於地球的保暖作用的俗稱。大氣對於可見光有較大的透過率﹐但對於紅外輻射則有相當程度的吸收(見大氣吸收光譜)。到達大氣頂的太陽輻射能大約有50%可以到達地表而被吸收(見大氣環流的能量平衡和轉換)﹐使地面增溫。由於地表溫度低﹐地表輻射幾乎全部在紅外波段。大氣中的水汽和二氧化碳等能吸收大部分地表紅外輻射﹐使大氣變暖。大氣本身也放出紅外輻射﹐其中一部分向上傳播﹐經大氣的吸收和再發射﹐逐步傳向外空﹔另一部分向下傳播而為地表所吸收。所以地表除向外輻射能量外﹐還接收到相當一部分大氣向下傳播的紅外輻射﹐它大大地減少了地表的淨向上輻射。如果不存在大氣﹐地球處於輻射平衡狀態之後﹐其等效黑體溫度可達255K﹐而實際的地表平均溫度比這個溫度還高出數十度。大氣的這種使地表溫度昇高﹐使地球維持較高溫度下的熱平衡的作用﹐和玻璃溫室有相似之處﹐所以稱為溫室效應。(……詳全文)


‧ 【西方觀點】

溫室效應

【摘 自】大英百科全書
【中文詞條】溫室效應
【外文詞條】greenhouse effect

知識分類:自然科學篇>地球科學(地理學家、地質學家)


隨大氣中二氧化碳和某種其他氣體增多,地球表面和大氣層下部有增強趨勢的變暖現象。來自太陽的可見光輻射線到達地表並使之加熱。一部分這種熱能又以長波紅外輻射形式被地表反向輻射回去,其中很大部分被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和水蒸氣的分子所吸收,一部分作為熱能反射回地表。這大致同溫室窗玻璃所產生的效應類似︰溫室窗玻璃能使可見波段的日光透過,但把熱量阻止在室內。

這種紅外輻射的被捕獲促使地表和大氣下層變暖,溫度比沒有大氣的情況下要高。由於現代工業社會普遍燃燒化石燃料(煤炭、石油和天然氣)引起大氣中二氧化碳含量升高,使得地球上的溫室效應可能得到加強,亦可能造成長期的氣候變遷。其他微量氣體,如氯氟烴、氧化亞氮和甲烷之類在大氣中濃度增加,可能也會使溫室條件更加嚴重。據估計自工業革命開始,大氣中二氧化碳量增加了30%,同時甲烷量增加了兩倍。今日美國承擔所有人類製造的溫室氣體排放的1/5左右。亦請參閱global warming

馬爾地夫致命的一擊

馬爾地夫致命的一擊

亦稱馬爾地夫群島(Maldive Islands)
正式名稱馬爾地夫共和國(Republic of Maldives)


印度洋上的獨立島國。位於斯里蘭卡西南,包括約1,300個聚成簇礁或環礁的小珊瑚礁島和沙洲(其中202個島嶼有人居住)。(土地)面積:298平方公里;這些島嶼散佈於南北長820多公里、東西寬130公里的海域上。人口約275,000(2001)。首都︰馬累。馬爾地夫人是一個混合的民族,祖先包括達羅毗荼人(Dravidian)和僧伽羅人(Sinhalese),以及阿拉伯人、中國人和其他來自周圍亞洲地區者。語言︰迪韋希語(官方語)、阿拉伯語、印地語和英語。宗教:伊斯蘭教(國教)。貨幣︰盧費亞(Rf)。

群島地勢低窪,海拔均在1.8公尺以下。諸環礁均有沙質海灘、潟湖,生長著茂密的椰樹、麵包樹和熱帶灌叢。馬爾地夫是世界上最貧窮的國家之一,發展中的經濟以漁業、旅遊業、造船業和修船業為基礎。政府形式為共和國,一院制。國家元首暨政府首腦為總統。

西元前5世紀該群島就有來自斯里蘭卡和印度南部的佛教徒居住。西元1153年接受伊斯蘭教。1558~1573年葡萄牙人統治馬累,17世紀該島成為錫蘭(今斯里蘭卡)的荷蘭統治者保護下的一個蘇丹國;1796年英國占領錫蘭後,馬爾地夫亦成為英國保護國,1887年這一地位被正式確定。1965年馬爾地夫群島脫離英國統治,獲得完全的獨立;1968年廢除蘇丹統治,建立共和國。1982年加入國協。1990年代該國經濟逐漸好轉。

※摘自【大英簡明百科】

星期三, 1月 12, 2005

全球暖化破壞珊瑚礁?澳洲新研究說適得其反


【大紀元12月13日訊】(法新社雪梨十三日電) 一份新發表的澳洲研究報告指出,世界各地的珊瑚礁可能因為海洋溫度越來越高,數量隨之增加三分之一,這份研究駁斥了長久以來認為全球暖化會破壞珊瑚礁的說法。
過去的研究預測,因為海平面的溫室效應造成二氧化碳含量增加,到二0一0年前,珊瑚礁數量會比工業革命前減少二到六成。

但這份由雪梨新南威爾斯大學海洋地理學家麥尼爾發表的新研究卻顯示,目前珊瑚礁的鈣化率並未下降,與十九世紀晚期相同。

麥尼爾今天在聲明中指出:「我們的分析顯示,海洋溫度會顯著加快珊瑚礁未來成長的速度,二0一0年前,珊瑚礁成長率將比工業時代加快百分之三十五。」
他說:「我們的發現與從前認為珊瑚礁成長可能在未來大幅、或災難性減少的預測有很大的出入。」

這份研究刊登在最近一期的地球物理研究學報(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上,由麥尼爾與澳洲科學工業研究院的馬堤爾、澳洲海洋科學院的巴恩茲共同撰文。

星期日, 1月 09, 2005

規模九地震兩週後地球仍在搖

【中廣新聞網 】 澳洲科學家說,印尼外海規模九的地震過了兩個星期了,不過,地球還在擺動。

澳洲國立大學研究人員說,他們利用萬有引力監視器,發現地球現在還跟鐘擺被撞了以後,繼續擺盪的情形一樣,還在震動,沒停下來。

澳洲大學地球科學研究員麥坤說,地震剛發生的時候,地球擺盪的幅度在二十到三十公分之間。現在已經減小到一公厘左右了。麥坤估計,地球還要再擺動幾個星期才能穩下來。

地震剛結束,美國科學家就說,這起地震讓地球軸心稍稍偏了一點,地球自轉的速度也快了三百萬分之一秒。

星期四, 1月 06, 2005

蕃薯藤-新聞-ABC:南亞海嘯也許對海中生物造成重大損害

中央社 2005-01-06 18:17

(中央社記者鍾行憲台北六日電)美國廣播公司新聞網(ABC News)今天報導,世人現在顯然已難以忘懷南亞海嘯對印度洋沿岸社區造成的慘重傷亡與破壞,但是研究人員才開始評估紅樹林與珊瑚礁等對漁業和觀光業都至為重要的海中生物受到的損害。聯合國已指撥一百萬美元資助一個專案小組調查環境受到此次災難的損害。

專家表示,如果過去對颶風等天災破壞環境所作的研究可資參考,則南亞海嘯災難對海中生物造成的衝擊,可能是巨大而持久的。

總部位於馬里蘭州銀泉的美國漁業處珊瑚礁專家侯瑞根說:「我認為(南亞海嘯)會造成重大的衝擊。連颶風都能對海中生物造成衝擊,這次衝擊的程度更大得多。」

ABC News 指出,某些地區的珊瑚礁也許已被整片破壞,其他地區的珊瑚礁也被堆積的淤泥和破碎殘餘物窒息。海邊紅樹林與沼澤地帶的幼魚和烏龜溫床也許已被徹底摧毀,這可能危及未來幾十年的漁獲。

雖然大多數體積較大的海中動物可能都已在巨浪來襲前逃往深海,沈入海底的漁具和尖銳、生鏽的金屬等破碎殘餘物對這些動物都構成未來的危險。

在檀香山的美國漁業處漁業專家布蘭納德說:「海嘯如何會對海中生物造成損害,有許多不同的因素。」

最容易受到損害的重要海中生物是珊瑚礁,這些精緻的群落是珊瑚蟲與海藻群體在石灰石上建成的。依賴每個珊瑚礁維生的海中生物種類超過任何其他的海中環境,其中包括各種各樣的魚、海馬、海龜和海綿動物。

牠們對當地依賴捕魚維生的漁民社會,以及主要靠珊瑚礁吸引潛水者的觀光業,都至為重要。

南亞許多地區與泰國的珊瑚礁原已受到一九九八年聖嬰現象導致海水溫度上升的壓迫,現在研究人員想到這次海嘯會帶來什麼樣的進一步傷害就不寒而慄。

侯瑞根說:「在海嘯侵襲時,巨浪帶來極大的衝力,或許沖斷了許多珊瑚。然後在它們再度來襲時或許又把許多破碎殘餘物帶到珊瑚礁上。」

位於馬來西亞檳城的世界魚類中心接獲的初步報告指出,泰國沿岸的部分珊瑚礁「受到嚴重損害」。根據其中一份報告,部分珊瑚礁「已被摧毀」。截至目前,該中心接獲的報告顯示受損程度不一,有些珊瑚礁絲毫無損,其他珊瑚礁則受到程度不同的損害。

該中心的努德魯斯說:「至少要到幾個月後,我們才會了解珊瑚礁受損的情況。」

另一個可能性是部分珊瑚礁目前是在成堆的淤泥、細沙和其他破碎殘餘物下窒息。珊瑚礁是依賴乾淨海水維生的,南亞到處都是破碎殘餘物的海水,可能導致珊瑚礁慢慢死亡。

紅樹林和海草生長的淺海環境,可能也已遭到破壞。布倫納德解釋說,這些地區是海岸線旁局部封閉的水域,往往是幼魚等最脆弱的海中生物棲息的地方。

布蘭納德說:「魚群和幼魚或許已被消滅,這可能意味著未來幾年的魚會減少,進而導致未來幾十年的漁獲減少。」

體積較大的海中動物也許比較不易受到海嘯的損害。佛羅里達州港灣海洋研究所海中哺乳動物專家波沙特表示,如果這些較大型的海中動物是在深海中,牠們就可能逃過立即的麻煩。

他說:「只要牠們在夠深的海水中,我會賭牠們大多數都已遠離海嘯侵襲之處。動物比人對這些情況更為敏感。牠們能從海浪感覺到壓力的變化。」

然而,布蘭納德指出,未來可能還有更多的威脅。例如,此次海嘯沖刷到海中的大量破碎殘餘物現在對大小海中生物都構成一個不斷存在的危險。自暴風侵襲的漁船拋棄的漁具可能要幾年後才會腐化,一旦沉入海底,漁網可能會纏住海豚和瀕臨絕種的棱皮海龜。

布蘭納德說:「任何呼吸空氣的海中動物都特別容易受到這些殘餘物的傷害。」

被海嘯沖走的巴士、汽車和其他金屬物品等殘餘物會在海中溶解,也許會加速靠鐵茁壯成長的綠藻繁殖,這可能會壓縮珊瑚等其他海中生物的生存空間。最後,沿海的任何大型物品都可能進一步侵蝕海底而造成進一步的破壞。

布蘭納德說:「在海底任何東西都會被浪潮移動,那可能讓它們像水中推土機一樣橫衝直撞造成破壞。」940106。

星期三, 1月 05, 2005

從太空看家園


中央大學的太空研究所所拍攝的照片,沒有幾張,但是看了之後,相信「從太空看家園」會滿有感覺的!

福衛二號影像 海嘯直撲內陸七、八公里


台灣國家實驗研究院太空計畫室四日舉行「南亞強震衛星影像分析總結報告」記者會,這次南亞震災,利用福衛二號衛星拍攝的南亞災區影像,提供給各單位協助救災,得到認同與肯定。//中央社
---------------------------------------

【大紀元1月4日報導】(據中廣新聞何宏儒報導)強震跟海嘯之後,南亞死傷慘重!去年5月才發射升空的「福爾摩沙衛星二號」,這次也發揮功能:持續一週拍攝災區影像,並免費提供國際救災使用。根據影像顯示:大海嘯甚至直撲災區內陸七、八公里,令人觸目驚心!
福衛二號拍攝到泰國、印尼、印度,以及馬爾地夫等災區遙測照片。影像顯示:海嘯肆虐、直撲內陸兩到三公里。其中災情最嚴重的印尼亞齊省,海嘯甚至深入七、八公里,度假勝地變成一片廢墟!

國家太空計畫室指出:福衛二號拍攝的災區影像,除了提供受災國政府及國際組織救災使用,相關照片也全部上網、對外開放;目前上網瀏覽使用的民眾當中,有四成來自受創最嚴重的印尼地區。

太空計畫室表示:受雲層限制,災區範圍目前只有三分之一完成拍攝;未來一個月將繼續對南亞地區進行災害監控,希望進一步協助辨識災情與災害控管。

1/4/2005 11:19:43 P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