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六, 5月 02, 2009

2009 珊瑚礁志工留言板






標籤:

星期一, 6月 09, 2008

生產一公斤牛肉用掉22噸水

水是維生最基本的資源,但全球水價都有一個特點,就是你愈窮,負擔的水價愈高,你愈富有,負擔的水價愈低。坦尚尼亞首都三蘭港的情形特別明顯,三蘭港貧民區的居民買一噸水要付出新台幣240元,而市區較富有的居民只要付10元。

工業國家和產業界也有同樣的現象,西班牙農民付出的水價是實際成本的2%,加州中部種稻和小麥的農民用掉加州五分之一的水,政府一年補貼他們的用水金額超過4億美元。澳洲遭遇七年苦旱,澳洲農民因此比較了解水的珍貴,農業用水效率堪稱世界第一。

然而,從虛擬用水的觀點來看,生產一條新台幣300元的牛仔褲要用掉11公噸水,一公斤牛肉要用掉22噸水(一個幾十元的漢堡要用掉2.4噸的水),一磅烘焙咖啡要用掉將近10噸水(一杯咖啡要用掉140公升水)。

澳洲出口大量牛肉、小麥和乳製品,以澳洲這麼乾旱的國家來說,農民以虛擬用水的方式,生產大量耗水的農產品,其實是嚴重浪費水資源,十分不智。
Blogged with the Flock Browser

星期一, 1月 14, 2008

出生季節影響一生

這應該是以北半球的氣候為基準的吧!南半球應該是相反。

============

科學家認為,影響人一生的是出生的季節而不是星座,因為出生的季節可能預先決定了一個人的個性與健康。

英國星期電訊報報導,在北半球,五月誕生的女性最衝動,十一月的最理智。春天生的男性比冬天生的人有恆心、有毅力。

其他研究顯示,秋天生的人運動細胞佳,足球踢得好,春天生的人比較喜歡用腦,適合下西洋棋。

九到十二月生的人比較容易出現突來的恐慌,冬末與早春出生的人,罹患精神分裂症的比率較高。哈特福郡大學心理學家魏斯曼指出這一切與氣溫有關。

占星學家以此為證據,說明一個人的個性深受星座影響。但是科學家堅稱,季節影響的背後,另有根本的生物原因,這些與星宿的位置或是星宿的移動無關。

瑞典烏米亞大學教授邱泰說,孕婦體內荷爾蒙的濃度,會因嬰兒誕生的季節而有不同變化,這些變化讓胎兒在母體內形成天生的特質。

邱泰說,氣溫、病毒傳染、陽光多寡、生活方式、食物營養均會因為季節而改變,例如冬天氣溫低、陽光少、病毒傳染較多等,而這些改變會影響母體荷爾蒙的濃度。

夏天出生的孩子比較少得氣喘,但較容易近視,是出生季節影響健康的證明。

另外,曼徹斯特大學教授沃斯在研究英格蘭與威爾斯的夫婦後發現,星座和人們如何尋找愛情完全無關,世上並無哪個星座特別吸引哪個星座這回事。這點可能讓占星家不以為然。

【2007/12/03 聯合報】

Blogged with Flock

星期四, 10月 25, 2007

新華網_河北頻道_新聞中心

邯鄲市民自制“節水器”月節水3噸新華網河北頻道 ( 2007-10-25 11:09:40 ) 稿件來源: 燕趙晚報 “節水器”就安裝在洗手池下面。



 通過定時開關,廢水自動貯滿座便器水箱。本報記者 王彬 攝 為了節約水資源,邯鄲市叢臺區余先生自制了一個簡易“節水器”,將家中的各類棄水自動送入座便器內,三口之家每月能節水3噸以上。23日,記者來到余先生家見到這個“節水器”,發現它不僅易操作而且組裝材料好找,費用也只需70元,一般家庭都可學著做一套。


記者在余先生家的衛生間裏看到,一個半米多高的長方形塑料箱放置在洗漱臺下面,在塑料箱的上端及蓋子上共有一大兩小三個洞口。其中一根粗塑料管穿過蓋子上的大洞與洗手池的下水管道連接在一起,而一根細管則通過箱體上端的小洞與“地漏”相連,以防止水箱水滿後溢出。 大塑料箱將洗臉池流出的廢水收集起來後,又是怎樣用來衝刷廁所的呢?


原來塑料箱內還隱藏著一個25瓦的小潛水泵,和水泵相連的軟管從蓋子上的另外一個小洞內穿出,直接將水引入座便器的水箱裏。與此同時,座便器旁邊再安裝一個定時開關,以控制潛水泵的關與停,這樣箱裏的廢水就可以按照主人的需要實現自動“存放”了。

余先生說,這套“節水器”看著有些復雜,其實組裝起來一點兒也不麻煩,所需要的各類材料都能在市場上買到,全部費用算下來也就是70元左右,並且一點兒也不費電。他們一家三口人,平時洗手、洗菜、洗衣服後的棄水,都會經洗手池流入儲水箱內。經過測算,每月最少能節省3噸自來水。
新華網_河北頻道_新聞中心

Blogged with Flock

標籤:

星期四, 10月 18, 2007

潛艇與動物奇兵,海洋動物給人類建造潛艇以靈感

潛艇與動物奇兵 海洋動物給人類建造潛艇以靈感
DWNEWS.COM-- 2007年10月17日20:25:2(京港臺時間) --
多維新聞網來源﹕(chinesenewsnet.com)


梭子魚級潛艇假想圖(資料)

潛艇是能潛入水下活動和作戰的艦艇﹐又稱潛水艇。潛艇從發明到現在﹐已經有200多年的歷史。同導彈的發明一樣﹐潛艇的發明和發展﹐也與動物有著密切的聯系。從17世紀初葉開始﹐為了探索海底世界的奧秘﹑提高水面艦艇的生存能力﹐人們就想建造一種像魚和海獸一樣﹐既能潛入海底又能浮出水面的艦艇。于是﹐海龜的潛水能力﹐引起人們的注意﹐那麼﹐像海龜這樣能自如下潛上行的海洋動物能給人們建造潛艇什麼靈感呢﹖

美國《防務新聞》10月15日撰文稱﹐印度正在加緊推進國產核動力潛艇的研發進程。印度海軍方面消息來源指出﹐在俄羅斯幫助下﹐被稱為“先進技術艇(ATV)”的印度國產核潛艇的艇殼正在L&T造船廠建造之中﹐並已經完成了艇上部分系統的陸上測試工作。按照印度海軍規劃﹐將于2009年對“先進技術艇”進行海上測試工作。印度防務專家表示﹐實戰經驗表明﹐裝備潛射彈道導彈的核潛艇最不易被敵方摧毀﹐戰場生存能力最強。眾所周知﹐水面艦艇的發明和改進﹐使軍隊取得了在水面航行的自由。

但是﹐水面艦艇的最大弱點是容易暴露目標。為了探索海底世界的奧秘﹑提高水面艦艇的生存能力﹐人們就想建造一種像魚和海獸一樣﹐既能潛入海底又能浮出水面的艦艇。因此﹐潛艇便應運而生。初出茅廬便大顯神威專家﹕要建造潛艇﹐首先必須解決潛艇如何下潛和上浮兩個難題。人們在經過研究過程中﹐就發現水母具有能夠充氣的“浮鰾”﹐可以根據感覺細胞的控制而充以足量的氣體﹐使水母浮于水面。另外﹐人們還發現烏賊也是靠改變體內水的密度實現沉浮﹔而魚類則是靠魚鰾充氣和排氣進行沉浮。于是﹐人們從這些水生生物的沉浮機制中得到了啟示。

因此﹐最初研制出的潛艇是一種通過人力搖動﹐通過往水櫃裡注水﹑排水﹐使其自身下潛﹑上浮的船。1775年﹐在美國獨立戰爭中﹐為了對付英國的軍艦﹐美國人戴維特‧布什內爾用橡木制造了一個一艘單人駕駛的﹑以手搖螺旋槳為動力的木殼小艇﹐這個潛艇只能容納1個人﹐並可以攜帶一枚水雷﹐布什內爾給它取名“海龜”。“海龜”投入實戰後﹐雖然未取得什麼戰果﹐但英國以為美國發明了一種秘密武器﹐匆匆撤軍。可以說﹐“海龜”不僅是第一艘從事海戰的潛艇﹐也是世界上最早的潛艇。盡管潛艇是海戰中的新勁敵﹐但是它初出茅廬就大顯神威﹐並且逐步在海軍兵力中佔據了重要位置。

1914年9月﹐德國的U9潛艇只用了90多分鐘就擊沉了3艘英國巡洋艦。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德國潛艇就先後擊沉英美運輸艦船約5000艘﹐大型水面艦艇129艘。美國潛艇人員雖然只佔它所有參戰人員的1.6%%﹐但它的潛艇擊沉敵方的艦船卻佔美國擊沉敵方艦船總數的55%。

模仿海豚航速成倍提高盡管各國總是把最新科技成果應用到軍事上﹐但是由于最初潛艇的結構不夠科學﹐因此﹐潛艇受水的阻力很大﹐速度慢﹑功率低。科學家們把目光轉向了海洋中的動物﹐試圖從它們身上找到改進潛艇的方法。人們發現﹐海豚在受到驚擾或追捕其他動物時﹐速度可以高達100公裡/小時﹐在人造潛艇要耗去90%的推力來克服大海的阻力前進時﹐海豚只需要憑借流線型的身體就能以13米/秒的速度沖刺。為了研究海豚高速前進的奧秘﹐有人做了一只鋼質的海豚模型﹐用無線電控制它的活動﹐各種動作都像極了真海豚﹐可是海豚模型的游泳速度只能游36公里/小時。

人們從這個試驗中認識到﹐海豚之所以游得快﹐一是它有很好的流線體形﹐二是它的皮膚有著特殊的結構。海豚身體上﹐滑溜溜的皮膚並不是緊繃繃的﹐而是富有彈性。在游動時﹐海豚收縮皮膚﹐使上面形成很多小坑﹐把水存進來﹐這樣﹐在身體的周圍就形成了一層“水罩”。當海豚快速游動時﹐“水罩”包住了它的身體﹐和它的身體同時移動。借助這個水的保護層﹐海豚游動時幾乎沒有摩擦力﹐也不造成漩渦。海豚皮膚的秘密揭開後﹐美國海軍研究部門根據海豚皮膚的結構特點﹐找到一種接近海豚皮膚的人造材料﹐模仿海豚真皮層功能﹐仿制的“人工海豚皮”用于潛艇表面﹐還模仿蟵魚表面分泌的粘液﹐制成高分子化合物﹐用來涂在艦艇﹑船殼上﹐可減少阻力50%﹐使潛艇的航速成倍提高。

藍鯨提高潛艇效率如果說海豚在汪洋的大海中是以速度快見長﹐那麼體重達到100多噸的藍鯨則是海洋中效率大師。雖說藍鯨游泳的速度雖然不算快﹐正常時速5─7公裡﹐然而﹐按照它的游泳速度﹐從技術上衡量﹐一般需要448匹馬力的動力﹐可實際上它大約只有60匹馬力的動力。專家﹕研究人員在對鯨的體形進行了力學分析﹐發現鯨之所以動力效率高﹐是因為它的體形讓其自身的所受到的阻力變得最小﹐已經達到了流體力學中所說的層流的奧秘。

層流是粘性流體的層狀運動。由于層流一般比湍流的摩擦阻力小﹐因此﹐人們按照鯨體的輪廓比例建造的新式核潛艇───梭子魚級核潛艇﹐它的航速比普通的潛艇提高了20%─25%。此外﹐藍鯨通過釋放肺部的空氣來控制下潛的深度﹐盡管它具有超強的潛水本領﹐但如果潛在厚厚的冰層下面時﹐藍鯨會每隔10分鐘破冰呼吸一次﹐而藍鯨這個看似本能的舉動卻給了潛艇專家一個很重要的啟示。

專家指出﹐當代核潛艇能長時間潛航于冰海之下﹐但如果要在冰下發射導彈﹐就必須破冰上浮﹐這就碰到了力學上的難題。因此﹐潛艇專家在潛艇頂部突起的指揮臺圍殼和上層建筑方面﹐做了加強材料力度和外形仿鯨背處理﹐成功做到了潛艇的破冰上浮﹐這就是所謂的“鯨背效應”。

虎鯨推進水下定位對于在水下進行長時間潛伏的潛艇來說﹐如何越過海洋的阻隔﹐時時保持和其它艦艇﹑地面指揮等通信系統的暢通﹐則是更為重要的。在這項技術問題的解決方面﹐海豚和鯨再一次給予了潛艇設計者一個啟示。虎鯨和海豚是在水下進行回聲定位的能手。聲波從空氣進入海水後﹐就像脫韁的野馬﹐飛速馳騁﹐其傳波速度由在空氣中的340米/秒猛增到1700米/秒﹐水越深﹐聲波的傳播速度就越快﹐而且損耗小﹐傳得遠。虎鯨和海豚與陸上的獸類不同﹐它沒有聲帶﹐聲音不是從喉嚨中發出來的。虎鯨發出的聲音﹐是它頭部氣囊系統產生的。

當虎鯨把空氣吸入氣囊系統後﹐就關閉其上的瓣膜﹐空氣在裡面流動時使瓣膜振動發出聲音來。即使在水裡沒有空氣的情況下﹐它還是可以照樣發出聲音來。在氣囊系統的前面還有一個脂肪瘤起“聲速鏡”的作用﹐能把聲音聚焦後定向發出來﹐幫助虎鯨更准確地探測目標和分辨障礙物。

根據蝙蝠超聲波定位原理和聲波的特性﹐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法國物理學家P‧郎之萬研制成回聲定位儀(即聲納)﹐現在已成了戰艦的基本裝備。依然要向動物學習人們通過仿生海豚﹑鯨等這些海洋動物獨特的運動和生理特點﹐使得潛艇無論在速度還是潛能都有了飛速的發展。尤其在二戰之後﹐核動力和戰略導彈武器在潛艇上的運用﹐使潛艇的發展進入了一個嶄新階段﹐核動力潛艇更被譽為“劃時代的戰神”。有意思的是世界上第一艘核動力潛艇───美國“鸚鵡螺”號核潛艇﹐就是以動物的名字命名的。

如今的潛艇結構已經相當完善﹐多數潛艇的外形都像一只巨大的鯨或者海豚。船體為鋼制圓形固殼﹐內部分若干艙室﹐艇的上層除了指揮塔之外﹐都是狹長平行滑甲板。現在常規潛艇水下的速度一般為十幾節﹐核潛艇的水下速度則可以達到25─50節。從某種角度來說﹐是海豚和鯨成就了潛艇今天的輝煌。盡管現在最新式的核動力潛艇能夠在它99.5%的時間中在水下潛行﹐並可以連續潛在海底長達數月﹐對地球上任何目標進行攻擊。但是﹐潛艇在許多結構和航行上﹐仍然不如海洋動物那樣高明。在未來的發展中﹐潛艇依然需要在海洋中的動物身上找尋其繼續前進的奧秘。(CCTV7《軍事科技》提供 主創人員﹕龐瑋 趙萍 余樂)( 新華網 )
潛艇與動物奇兵 海洋動物給人類建造潛艇以靈感

Blogged with Flock

標籤:

星期四, 9月 29, 2005

台灣東海岸淬取海洋深層水 生化科技邁大步

【東森新聞報 記者鍾長益/花蓮報導】

被稱為「深海黃金」的海洋深層水,這幾年越來越熱門,原本只有在美國、日本才擁有開發技術,但台灣在花蓮外海,也首度研發出汲水與淬取技術。

而台灣東半部縣市都有豐富的深層水資源,一旦都加以開發,估計每年能帶來800億元的產值。

看起來有點黏稠的無色液體,就是海洋深層水,味道甘甘鹹鹹的。

所謂的海洋深層水,就是在海面200公尺深以下的海水。

由於陽光照射不到,所以海洋深層水具有低溫,富含鈣、鎂等礦物質,再加上病原菌稀少,所以被廣泛應用在美容養身和醫藥用途,在日本還被稱為「神水」。

台灣也在工研院指導下,在花蓮三棧溪外海成功佈管4000公尺,深入海面下700公尺處,甚至超越日本687公尺的紀錄,總之,現在台灣也可以自己淬取海洋深層水。

其實國內東海岸的地形都蘊含了海洋深層水,一旦加以開發,每年也能帶來800億的產值,不讓日本美國,專美於前。

掉進流沙不會沉沒只會不斷的招手求救

【中廣新聞網 】

好萊塢西部片的神話又被拆穿了一個。掉進流沙的人不會被流沙淹沒,只會在流沙裡載沉載浮,不斷招手求救。

大家都聽過流沙,不少人也見過流沙。但是很少有人掉進流沙,又能活著回來說自己的經驗的。荷蘭學者很認真,最近設計了一個流沙模型觀察流沙。阿姆斯特丹大學的研究人員用細沙、黏土和鹽水製作的流沙模型實驗,結果發現流沙要經過好幾天才會變成像太妃糖一樣黏黏的物體。

而一旦有物體掉進流沙,下層的沙子會很快往下跑,上層的沙則會變得很鬆軟。這種遷徙使得沙子的黏性快速增加,細沙變黏,物體也就被托住不容易往下掉。但是,密度增加以後的沙子黏在掉進流沙裡的人的下肢上,下肢不容易出得上力逃脫。據估計,光是把一條腿拖出流沙就需要的力量相當於在平地上拖一輛中型汽車。所以,除非有吊車幫忙,否則很難把掉進流沙的人救出來。

(郭希誠編譯)

日本拍到超大烏賊「大王魷」掠食畫面

【中廣新聞網 】

日本科學家說,他們拍到了一隻活生生的大王魷魚,這是第一次有人拍到活著的大王魷,證明這種「超級大烏賊」是確有其物,不是人們編造出來的。

日本「東京國家科學博物館」研究人員表示,他們拍到這隻長八公尺的大王魷,在日本南端的「小笠原群島」外海,深達九百公尺的海域當中,捕食獵物的鏡頭。

大王魷是一種超級大烏賊,由於它只生活在深海當中,所以能實際看到它活動的機會極少;日本科學家相信,他們可以算是世界上第一次拍到大王魷實際活動的研究團隊。

「武裝海豚」被吹跑?美軍不正面回應

【中廣新聞網 】

美國最近傳出一項傳聞,說卡崔娜颶風不但吹亂了美南三州,而且據說還把美國海軍用來反恐的「武裝海豚」也給吹跑了,這三十六隻美國海軍專門訓練用來反恐、反間諜的「武裝海豚」,拜卡崔娜颶風之賜,成了逃兵,消失在茫茫大海當中。

英國媒體透露,這三十六隻所謂的「武裝海豚」,身上攜帶有「毒標槍發射筒」,它們懂得攻擊可疑目標,但是在被颶風吹進大海之後,很可能會對潛水夫或衝浪者造成威脅。美國海軍承認他們有訓練海豚來執行軍事任務,不過對於這項「武裝海豚」被颶風吹進大海的消息,他們則是沒有正面說明。

不過專家表示,如果這件事情是真的,那麼找回這群海豚確實刻不容緩。

星期日, 2月 13, 2005

跟台灣海洋有關的機構

台灣海洋基金會
以保護台灣海洋生態,推展海洋文化的基金會。網站有一些不錯的文章,例如台灣人居住的是一座島國,但人民卻因為執政者以國家安全理由,宛如海洋是執政者的私有財產,限制人民接觸海洋的法律條文一大堆,導致人民與海洋的生疏,只是島上液體垃圾的排放處,滿值得台灣人反省。

國家海洋科學研究中心
科學方面的研究網站,但資料還滿硬的,不太容易瞭解。不過還是有比較通俗的文章出版。

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
黑潮在台灣的知名度大約只在教科書上出現過,要不然就是跟黑鮪魚、曼波魚有關。這個基金會設立的目的是希望大家對黑潮有更進一步的認識,並愛護台灣的海洋生態。

企鵝為什麼不會得潛水夫病?

文/科學月刊˙提供 (http://www.scimonth.com.tw/)

科學家終於發現企鵝不會得潛水夫病的原因了。

 企鵝可以說是「奧林匹克級」的優秀潛水者,不但深呼吸一口後可以下潛數百公尺達數分鐘,很快的浮出水面後,又可再度潛入水中──這樣理應會引起潛水夫病(或稱減壓症),但企鵝卻沒有。日本國家極區研究學會的Katsufumi Sato觀測南極阿德列企鵝和國王企鵝潛水,發現一種可能有助於解釋這個現象的原因:當牠們從海中深處往上浮到某個程度時,會減速下來,並且改以傾斜的角度浮出水面。這個現象很類似潛水夫上浮時所用的減壓方法──人類潛水至相當的深處時,增加的水壓會擠壓人體腔室中的空氣,把其中的氮溶解到組織和血液中;若潛水夫快速上浮、來不及將這些氮排除,它們就會因為壓力突然降低而在血管中形成氣泡,阻礙血液流通,甚至撐破血管,因而產生關節疼痛、呼吸困難,甚至麻痺的現象。

 許多海洋動物都有其預防潛水夫病的策略,例如:許多鯨和海豹的血液和肌肉的氧氣消耗量很低,且下潛前還能塌縮肺部、擠壓出其中的空氣,所以不會罹患潛水夫病。但企鵝的肺不會塌陷,那麼牠又是怎樣預防潛水夫病的呢?Katsufumi Sato測量南極阿德列企鵝和國王企鵝潛水時的深度、速度、加速度和減速度,藉此估計出企鵝下潛和上升時肺中空氣的體積。結果發現,企鵝下潛時會不斷鼓動牠們的鰭狀肢,但回程上浮到一半時,便會停下來,只利用海水的浮力自然往上浮。結果相當令人驚訝:這些企鵝不但沒有直直往上衝,反而轉變成一個傾斜的角度,因而明顯降低其上浮的速度。如此不但可以增加企鵝停留在淺水區的時間,同時也能提供足夠的時間,讓血液中的氮在較低的壓力下、在身體的腔室中回復成氣體。(取材自Inscight, 2002.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