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四, 10月 07, 2004

基隆海域休閒與近岸流之關係

【剪貼文章】
基隆海域休閒與近岸流之關係,這一堂課主題,介紹沿海近岸流,其先了解它的特性,再來對戲水者的危險性,做個說明(如何防患與處理方法)。基隆海域的近岸流,應該從鼻頭角至野柳岬之間。地形包含了有沙灘、礁岸、內灣、突岬、海檻,文魁大哥將這些地形與海流關係,做了一個非常可愛的比喻,就有如洗衣機般的左搓右揉上沖下洗,非常熱鬧也相當可怕,有時會受騙發生意外。

一般而言,在海邊戲水,開始漲潮時比開始退潮時安全。在文魁大哥的講義中有提述到,當波浪撲向海岸時,除非波峰線完全與海岸平行,否則就會產生沿岸流。沿岸流主要係侷限於激浪帶以內,在激浪帶內,亂流運動強烈,海底沉積物容易被攪起,因此水色混濁,救生員冒然入水救溺是非常危險。在此,文魁大哥問了同學一個問題,當人被大浪捲入海時,其在水中看到的水色是呈何種顏色?有人說白色,也有人說黑色,當文魁大哥再將題目清楚敘述一遍時,同學大伙一口同聲的說是黑色,文魁大哥說這是因為亂流影響光線折射而呈現出黑色狀態。而當沿岸流匯合時,海水將形成離岸運動流向外海,這種離岸海流速度很快(可高達二節)流幅狹窄(在其頸部往往僅10至100呎寬),其流速分佈呈現蕈狀,海洋工程上稱為裂流,亦有人稱為離岸激流(Rip tide),這又是另一個屬於海濱戲水者慘遭滅頂溺斃的來源之一,這是因為游泳者在陷入離岸流動之裂流時往往會十分恐慌,雖然拼命向岸游卻又無前進,最後精疲力竭下往往無法再留意到波浪來襲,一不小心便可能嗆水而慘遭滅頂,文魁大哥之建議,身心盡量放鬆勿緊張、恐慌,隨著浪而漂流,會有生存之機會。

文魁大哥說,當人在海水中為了求生存,人的身體有三個地方是很重要的,一為頸部,二為腋下,這二個部位是最容易失溫的地方,其次為太陽穴,當人在海中一失溫那就危險了,文魁大哥以肢體語言動作,建議將身體屈成像蝦的形狀,呈半月形,右手掌緊貼左邊頸部,左手掌緊貼右邊頸部,為交叉形狀,而使得腋下部位,也緊閉,這樣狀態下比較不容易造成失溫,文魁大哥說失溫分成三種,一、體溫若達35~36℃,為低度失溫(產生身體發冷、顫抖、心跳加速、尿意、手部動作輕微失調現象),二、體溫達32.2~35℃,為中度失溫(產生肌肉不協調、步代蹣跚、顫抖減慢、無知覺(昏睡)、神智不清、言語含糊現象),三、體溫達29.4℃下,為極度失溫(產生肌肉僵硬、無法動彈(心跳慢,呼吸短促)、血壓降低、瞳孔放大、呈現死亡)。所以人處於危險環境當中,意識越是要清楚,別慌,這樣才是維持生命的最佳狀況。另外韓台魯同學補充了一個對於失溫的解決之道,一種植物叫「松欏」,它可以抵擋失溫,是很受用的。

文魁大哥提醒另一件事,若泳游技術不是很佳的人,游泳潛水時千萬不要太靠近暗礁處和消波塊,尤其是消波塊區域,若因潮水之影響而被吸入卡在交錯的消波塊中,會使得生命受到威脅,而產生不必要的危險,切記!切記!

在講解的課程快結速時,文魁大哥舉了個有趣的例子,如何看海現在是屬於漲潮還是退潮呢?對了,那就是看垃圾的流向,同學們都笑了一下,我覺得諷刺的是這應該算得上是台灣才會有的自然景觀現象吧!

0 Comments:

張貼留言

<< Ho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