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12/16 印度洋大海嘯
【大公網訊】2004-12-27
由強地震引發的印度洋大海嘯26日在短短幾個小時內就演變成一場巨大的人間慘劇。6個國家遭受侵害,更多國家的普通人因此喪生,死亡人數已經過萬。
也許在局勢被平定、傷痛被撫平之前,這樣的問題有些殘酷。但人們遲早會問:這樣的災害難道不能預防嗎?
罕見天災:海浪高達10米
26日由地震引發的大海嘯之所以造成巨大人員傷亡,無疑與以下三點客觀因素密切相關。
首先,就是災害本身規模巨大。26日發生在印尼蘇門答臘島以北海域的地震震級達到了芮氏8.9級,美國地質調查局已經根據震級把此次地震列為有記錄以來的第五大地震。
在這次罕見的巨大地震中斷層移動又導致斷層間產生一個空洞,當海水填充這個空洞便產生巨大的海水波動,於是一場罕見的大海嘯產生了。
根據各國海嘯目擊者的描述,本次海嘯中海浪的高度高達5到10米,海浪衝上海岸很遠。在泰國,逃生者在海岸300米外才找到避難所,而在斯里蘭卡,海水甚至深入內地1000米之遙,在印尼,海嘯退去之後,許多地方還在2、3米深的海水內淹沒了2個小時。
二是災害發生異常突然。在發生地震約半個小時後,以每秒200米速度傳播的海底波動就到達了蘇門答臘島的亞齊省海岸,在大約1個小時後就在泰國南部普吉島登陸,2個半小時後殃及印度和斯里蘭卡,最後甚至衝到東非索馬利亞,造成當地9人死亡。
在目擊者的回憶中,海嘯到來是如此出乎意料。印尼亞齊的漁民正在海灘上做活、泰國普吉的遊客們正在曬日光浴或者等著出海釣魚、印度泰米爾納德幫的孩子們正在沙灘上玩板球,幾層樓高的海水幾乎在瞬間平地而起,逃生已經毫無機會。
三是受災地區人員密集。在印尼、印度和斯里蘭卡,孟加拉灣沿岸城市都居住了大量人口,而在泰國受災的普吉和攀牙,現在正是歐洲遊客到來的旺季。事實上,有報道指出,幸虧海嘯發生在早晨,大多數遊客還在房間裏睡覺,否則死亡人數還可能激增。
疏於防範:印度洋未建預警機制
但是,美國地質調查局資訊中心的專家韋弗利·帕森指出,如果以前在印度洋建立了海嘯預警機制,如果能居安思危給人們提供防護教育,這次災害也許不會奪去這麼多人的生命。
“大多數人(遇難者)都可以被挽救,如果他們(印度洋沿岸國家)有海嘯預警機制或潮汐檢測系統,”帕森說,“我想這對他們來說是個教訓。”
目前,在太平洋沿岸,僅美國就在夏威夷和阿拉斯加建立了兩個海嘯預警中心,由美國地質調查局指揮。但在印度洋沿岸,竟然沒有一個這樣的預警中心。
帕森認為,這顯然是因為印度洋很少出現海嘯,規模如此巨大的海嘯更是鳳毛麟角。這讓印度洋沿岸國家減低了防範意識。同時,政府也沒有給予國民相應的指導。
帕森說,政府應該指導居住在海邊的國民在發生地震後離開海邊。由於地震震中在海底,波動傳遞到海岸一般需要20分鐘到2個小時,如果當地居民組織得力,這段時間足夠人們逃生了。
“居住在日本沿海的人、居住在加利福尼亞沿岸的人都受到相關指導,而這次海嘯侵襲的許多地方法居民根本沒有任何海嘯的知識,”帕森說。
溝通不力:各國資訊互不分享
帕森還指出,由於印度洋沿岸國家沒有預警機制,更造成了這些國家與其他國家在分享相關資訊時渠道不暢。以本次海嘯為例,美國地質調查局在檢測到大地震之後本來試圖通知印度洋沿岸各國準備防海嘯,可是竟然無法找到這些國家溝通的途徑。
“我一直在和我們搞海嘯研究和預警的人說,但是他們竟然與這些國家在海嘯方面沒有任何聯繫,”帕森說,“我們沒人在那邊,我們只能通過媒體知道到底發生了什麼”。
摘自《新民晚報》
0 Comments:
張貼留言
<< Home